简介:

张学良,字震亚,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。他在抗日战争期间选择了与日本合作,并成为了众矢之的。很多人在对他的抗议中不解:“为什么张学良不抵抗?”

多级标题:

一、被迫签订《九一八协定》

二、政治失误导致张学良不愿抵抗

三、与其它名人不同的历史选择

内容详细说明:

一、被迫签订《九一八协定》

1931年9月18日,日本在辽宁锦州制造假事端,趁机占领辽宁、吉林两省,宣布“满洲国”成立,抗日浪潮迅速席卷全国。当时的北洋政府主席张作霖被日军暗杀,接班人张学良面临重大抉择。此时,日本特使竹添直实施了一个叛逆计划:“让全国人民来替日本承担解决满洲局势的全部责任”。在经过几轮商谈后,张学良遂签订了著名的《九一八协定》。按照协定内容,日本独占利权,中国则完全失去满洲,面对全国人民的愤怒和谴责,张学良不得不作出表态——“九一八事变是千古奇耻大辱!”

二、政治失误导致张学良不愿抵抗

中华民族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、抗战种种剧烈动荡后,彼时的国家实力日薄西山,社会混乱至极。当官僚制度无力支撑社会安宁时,暗潮涌动,国内各种利益特殊群体就如风一样掀起了反抗先声。而相比之下,张学良遇到了难以应付的地方贵族问题和帮会政治问题。他无法统一事业、利用群众,甚至只能依靠军队掌大权,以政治决策的方式处理整个国家的事务。这就导致,当日本向中国宣战之时,张学良无论从政治现实还是军事上来看,都无法处理好整个局面,只能选择不做抵抗,为深层次的政治失误埋下了影响深远的隐患。

三、与其它名人不同的历史选择

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子,张学良的武功盖过天下,军功赫赫,他是第一个威慑美国大兵团的中英美敌国暴露对手,1951年,张学良寄语美国总统,表述了愿与美国结盟共抗苏共的决心,但这一消息也遭到了媒体披露,引发外界无数猜测。张学良的这种历史选择很奇特,精于战争却敌于政治,大局在他掌握中,却不能让他以自己的方式处理好,这就造成了他被历史遗弃的结果。

总之,张学良不愿抵抗,要从多重因素综合分析。相对于现代做出的历史选择,我们应多站在历史背景和当事人角度,客观分析时间的发展变化,不能盲目将历史人物愚弄为“叛国奸臣”。

标签: 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