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#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: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### 一、原文

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天地之间,其犹橐龠乎?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

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

天地之间,其犹橐龠乎?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

是以圣人处无为,而无不为。

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

### 二、翻译

天地无情,对待万物如同草芥一般;圣人无情,对待百姓如同草芥一般。天地之间,就像一个皮囊一样,空虚而不屈,运转不息,越动越多。

多说话容易露出破绽,不如守住本心。

天地之间,就像一个皮囊一样,空虚而不屈,运转不息,越动越多。

因此,圣人处在无为的状态,却无所不能。

因为不与天下争,所以天下无人能与之争。

### 三、解析

1. 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

这两句话是本章的核心思想,揭示了天地和圣人的“无情”和“无私”。

“天地不仁”是指天地自然规律的运行,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,不偏袒任何一方,万物生灭皆有定数,不以人为中心。

“圣人不仁”是指圣人为了天下苍生,不以个人喜好和私情而左右其行为,一切以大局为重,不计较个人得失。

“刍狗”指的是用草编成的祭祀品,祭祀完毕就弃之不用,象征着万物生灭的无常,也象征着圣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。

2. 天地之间,其犹橐龠乎?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

这句话是本章的另一个核心思想,揭示了天地运行的规律,以及圣人“无为而无不为”的境界。

“橐龠”指的是古代用来吹气的皮囊,象征着天地运行的机制,虚而不屈,越动越多。

天地就像皮囊一样,看似空虚,却蕴藏着无穷的生机,不断运动,不断创造,而万物则是依附于这天地之“囊”而生生不息。

3. 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

这句话阐述了言语的弊端,以及保持本心的重要性。

多说话容易露出破绽,也容易陷入争执,不如守住本心,不妄言,不妄动,才能把握住根本。

4. 以是圣人处无为,而无不为。

这句话是本章的总结,阐述了圣人“无为而无不为”的最高境界。

“无为”并非无所事事,而是指顺应自然规律,不刻意追求,不强求结果,但最终却能成就大业。

“无不为”并非指无所不能,而是指顺应自然规律,一切尽在掌控,不费力而举,自然而然。

5. 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

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“无为”的境界,以及不争的智慧。

不与天下争,并不是指一味退让,而是指不以私欲为目标,不为名利所困,不与他人争夺,最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。### 四、总结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强调了天地和圣人的“无情”和“无私”,以及顺应自然规律、保持本心、不争的智慧。这章看似简单,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,为我们指明了通往“无为而无不为”的境界之路。

标签: 道德经25章全文及译文解析